正在加载

中秋节背后的传奇故事,你了解多少?

时间:2024-11-08 来源:未知 作者:佚名

中秋节,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,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传说故事。这个节日,不仅仅是一个家人团聚的时刻,更是一个充满浪漫与神秘色彩的节日。中秋节的起源、习俗以及与之相关的神话故事,共同构成了这个节日的独特魅力。

中秋节背后的传奇故事,你了解多少? 1

“中秋”一词,最早见于《周礼》,它根据我国古代历法而来。农历八月十五日,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,故称“中秋”。一年有四季,每季又分孟、仲、季三部分,因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,故中秋也称为“仲秋节”。早在周代,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。魏晋时期已有中秋赏月之举,但未成习。唐代中秋赏月、玩月颇为盛行,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。宋代,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,正式定为中秋节。

提到中秋节,便不得不提月饼。月饼是中秋节的传统食品,它象征着团圆和幸福。关于月饼的起源,有多个版本的故事。其中,最为人熟知的是朱元璋领导的月饼起义。元代末年,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推翻元朝暴政,约定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起义,以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字条夹在月饼中传递消息。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传开。而月饼最初则起源于唐朝军队的祝捷食品。唐高祖年间,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,八月十五凯旋而归。当时有个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。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,拿出圆饼,笑指空中明月说:“应将胡饼邀蟾蜍”。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。

除了吃月饼,赏月也是中秋节的重要习俗。中秋之夜,皓月当空,人们仰望明月,寄托对亲人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赏月的风俗源于祭月,严肃的祭祀逐渐演变成了轻松的欢娱。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,但未成习。唐代,中秋赏月、玩月颇为盛行。南宋时,民间以月饼相赠,取团圆之义,晚上还有赏月、游湖等活动。明清以来,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,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、树中秋、点塔灯、放天灯、走月亮、舞火龙等特殊风俗。如今,设宴赏月仍很盛行,人们把酒问月,庆贺美好的生活,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,和家人“千里共婵娟”。

在中秋节的众多传说中,嫦娥奔月无疑是最为著名的。相传,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,烤得大地冒烟,海水枯竭,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。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叫后羿的英雄,他登上昆仑山顶,运足神力,拉开神弓,一口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,解救百姓于水火之中。不久,后羿娶了个美丽的妻子,叫嫦娥。一天,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,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,便向王母娘娘求得一包不死药,据说服下此药,能即刻升天成仙。然而,后羿舍不得扔下妻子,只好将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。不料,此事被后羿的门客蓬蒙看见,蓬蒙等后羿外出后便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,嫦娥知道不是蓬蒙的对手,危急之时当机立断,取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。嫦娥吞下药后,身体立刻飞离地面,向天上飞去。由于嫦娥牵挂丈夫,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。后羿回来后,悲痛欲绝,仰望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。这时,他惊奇地发现,今天晚上的月亮特别圆,特别皎洁明亮,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。后羿忙命人摆上香案,放上嫦娥最爱吃的蜜食鲜果,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。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,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,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。从此,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。

除了嫦娥奔月,还有玉兔捣药的故事。相传嫦娥在奔月后,触犯了玉帝的旨意,于是玉帝惩罚她变成一只白兔,每到月圆时,就要在月宫里为天神捣药以示惩罚。玉兔便成为月亮的代名词,比如晋代傅玄《拟天问》有“月中何有,白兔捣药”,贾岛《赠智朗禅师》诗:“上人分明见,玉兔潭底没”,辛弃疾《满江红·中秋》有“著意登楼瞻玉兔,何人张幕遮银阙”之句。

吴刚伐桂也是一则广为人知的中秋节神话故事。最早见于唐段成式《酉阳杂俎》,传说月中广寒宫前有一株桂树,高达五百丈。吴刚受天帝惩罚到月宫砍伐桂树,但桂树随砍随合。